文化视点|告别“春晚时代”,魔术的下一站往哪开
作者:娱乐 来源:综合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2-24 17:03:47 评论数:
魔术新秀丁洋演出的春晚时代《月光白鸽》。(资料图片)“接下来就是文化见证奇迹的时刻
!”央视春晚上
,视点魔术师刘谦连同他的告别这句经典台词,曾在全国刮起一阵“魔术热”
。魔术魔术综艺、站往大型魔术秀层出不穷;下至学龄孩童、春晚时代上至耄耋老人,文化学魔术、视点看魔术、告别解魔术成了茶余饭后最流行的魔术社交乐趣。然而,站往春晚掀起的春晚时代“魔术热”过后,近些年这门古老又神秘的文化艺术似乎不复当年红火。日前在沪上开讲的视点魔术大师班上,一条融合川剧变脸、杂糅魔术球技纸牌等技法的节目视频,获得众人好评。面对学员一再要求的点评指教 ,作为导师的刘谦感慨:“这个节目非常完整、浑然一体,不需要改动!就希望能够继续演 、多演!”原来,这竟是20年前上海国际魔术节的金奖节目
。而彼时刘谦 ,作为早两年获得该奖项银奖的“学长”
,就在台下
。正如刘谦的感慨,这台巡演海外 、征战多个赛事的节目,近年却鲜有合适的平台亮相 。更令人感慨的是
,参与此次计划的其他90后魔术新人,所交出的“作业”,也多是三四年前创排演出的
。尽管这些作品中多在海内外比赛获得瞩目成绩
,却很难再成就家喻户晓的明星魔术师与现象级节目
。由此可见
,魔术这一“现场的艺术”在最近两三年遭受新兴文娱业态与解密短视频等带来的冲击之大。告别“春晚时代”,魔术的下一站往哪开?“全国魔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”集中培训近日在沪收官,由此激起的业界讨论还在继续 。记者为此采访多位业界内外人士,他们指出
,魔术发展须结合当下受众审美趣味、舞台流行趋势
,在领军人才培养、艺术创新与市场孵化等多方面发力 ,方能一改“魔术即戏法”的偏见,带领这一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艺术,迎来新的春天。人才培养
:领军人才与基础职业教育双管齐下“春晚‘魔术热’,一方面依赖于央视春晚强大的造星能力与全民级影响力,另一方面,则源自于以刘谦为代表的中生代魔术师 ,具备编、创、演多方面的综合能力
。”一位资深魔术师告诉记者 ,综合性领军人才的缺失,是近年鲜有明星魔术师诞生的重要原因
。而这也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将此前的“魔术师研修班”精准定位为培养“领军人才”的用意所在
。20位学员里
,1988年生人丁洋是佼佼者
。别看她个子小,却是近年国际赛事中成绩最好的
。不过,即便如此
,她获奖无数的节目《月光白鸽》,还是引发现场导师的分歧
:资深制作人王鹏鹏赞其“无可挑剔”
,刘谦却点评“元素不统一 、故事不清晰”。后者恰恰指向领军人才所要攻坚的重点——不仅要靠技术赢得专业认可,更要通过酣畅的舞台呈现,带给受众美的享受。“分歧”激发“韧劲”,课程一结束,丁洋拉住几位导师在走廊里轮番求教,一问就是一个多小时。如果说“领军人才培养计划”是为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新锐扶上马送一程,那么职业基础教育
,则是通过引入现代教育体系,为魔术好苗子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训练
。也就是在去年
,上海马戏学校率全国之先,真正招收了一批专门针对魔术方向培养的青少年。而在此前
,学校对魔术人才培养,主要是纳入“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”综合培养 。过去魔术的培养,一直都是“师傅带徒弟”的传统模式。以海派魔术名家周良铁为例
,他是杂技演员半路出家
,拜莫非仙为师转行
。成名后,他又培养了刘明亚等,与后者联合创作的节目更令上海魔术在第85届国际魔术交流大会实现零的突破
。如要扩大魔术艺术的影响力 ,师徒模式培养的高精尖人才还不够,街头、秀场等演艺新空间
、新场景亟需大量基础人才为魔术做大众推广。首届魔术班尽管只招收了七名学生,学制三年,但围绕培养他们的课程设计与职业规划酝酿已久。说起来,从纸牌到丝巾再到白鸽,常见的魔术表演无外乎这些道具 。也正因如此 ,魔术给了一些人“魔术不过变戏法、门槛很低”的偏见。确实,在信息发达的时代
,人人都能跟着教学视频学上两招秀一把。然而 ,仅仅依赖机关道具表演,与真正的魔术师相去甚远
。为此 ,上海马戏学校集结各方资源,力邀国内知名魔术师周舫(火娃)等参与课程设计,力图为职业基础人才培养蹚出新路 。内容创新 :无惧解密短视频,实现“从1到100”的飞跃“好的魔术师是演说家、是数学家、也是心理大师”。看过一众新生代魔术师作品,一位工作人员感慨新一代对魔术技巧的综合学习 、运用和创新多有薄弱之处 。他至今难忘亲身体验过瑞典近景魔术大师雷纳德·格林的厉害。享有“世界牌王”盛誉的格林
,并非依靠道具,而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、高超的手部技巧和对观众心理极强的洞察力,方能实现在观众的眼皮底下施展“乾坤挪移”之术
。而这样的表演,即便有多少短视频拆分解密,都无法替代观众在现场一睹其风采的满足与惊喜。刘谦与围棋高手柯洁合作的一则短视频,也印证了这一点。视频里,他用柯洁最熟悉的围棋棋子展开表演。一番操作下来
,刘谦成功使自己与柯洁分别随机抓取的棋子“一样多” 。当弹幕还在猜测他对棋子动了什么手脚“偷梁换柱”之时
,他的回答让人惊掉下巴
:这竟是一道小学生也能解出的数学题
!之所以会被魔术师迷惑,恰恰在于他的语言与表演对观众产生了从眼到手再到脑的“障眼法” 。“与其说是解密,我更愿意定义为这是‘科普’视频”,刘谦不希望为魔术“祛魅”,而更希望展现其作为艺术门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
。资深魔术师王志伟也深以为然。作为此次培训计划导师
,他强调,短期来看 ,解密短视频确实为魔术表演带来了一定的挑战
。可盘点这些解密,绝大多数是依赖道具机关的魔术 。“魔术艺术之所以能生存,不在于人们是否明白小道具背后的秘密
,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,其真正考验的是魔术师技艺的组合和表演能力。”他举例,中国环是中国杂技传承至今向世界魔坛最重要的“从0到1”道具技艺输出
,它之所以能在千百年来被玩出不同的花样 ,就在于不同国别、时代的艺术家实现了“从1到100”的组合创新 ,赋予其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与长久持续的艺术生命力
。场景迁移 :大剧场魔术剧还是小剧场沉浸秀?如果说人才培养、内容创新是魔术发展的前端,那么作为魔术艺术终端的产品呈现,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
?金伟曾连续多年参与策划
、举办上海国际魔术节
,此次更参与培养计划课程设计。谈及培养侧重,他直言:“单纯比拼技艺的时代已经过去
,魔术若不能结合戏剧表演、营造氛围感、带来惊喜和感动
,是很难再触动观众的。”那么“魔术+”,加什么?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院团掌门人
、从业者 ,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——大剧场魔术剧和小剧场沉浸秀
。2021年 ,中国首部大型原创魔术谍战剧《明家大小姐》诞生,两年来在全国多地巡演。这是广州魔术团团长杨杰联手杭州杂技总团交出的答卷。在杨杰看来 ,谍战所需的悬疑感给了魔术发挥和施展的空间,于是有了“黄包车换人”“绸庄置景”“神秘逃脱”等数十个兼顾魔术观赏性与戏剧叙事性的情节 。然而
,这并不意味着“魔术讲故事”的课题研究已有定论。作为培训计划的“跨界”导师
,知名话剧演员杨立新就特别提出 :“要探索魔术与戏剧的结合,并不是要用魔术把故事全须全尾地讲完
。这是让戏剧替代了魔术 。我们要尊重魔术本体的艺术规律,用作品凸显出魔术的不可替代性
。”上海杂技团团长梁弘钧给出另一种探索方向。为适应沪上持续涌现出的演艺新空间
,他筹划着结合音乐、舞蹈、杂技 、魔术等一系列舞台艺术的综合演艺秀 ,带给观众更具沉浸感、更为丰富的观演体验。“沉浸式”也是刘谦探索的关键词。他透露自己即将推出一部为小剧场打造的沉浸式魔术秀。他认为 ,这两年,沉浸式和小剧场两个概念在年轻人中间很火,魔术人也要紧跟这一风潮
。他也希望通过这次创新,体现出他对于魔术艺术观念的变化:“从前是希望向大家展示我有多神奇 ,现在更希望向观众展示这个世界有多神奇。”探索道路的分岔并非争端。告别“春晚时代”,魔术下一站
,目的地未知。不过,有一点是肯定的 :只要向前飞驰,此时此刻,不会是魔术的终点站。作者 :黄启哲编辑 :施薇